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傅爱国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

2019-10-10 11:09:21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傅爱国 
A-A+

  这是好多年前,读朱光潜先生美学著作时,记住的一句对于执著术业的人来说非常精辟入里的话。那时三十来岁,心里有不少想法,也难以真正理解其含义,心态达不到那般境界,若在行为上做到不太可能。近几年,随着年纪由不惑迈入到天命,生活和工作状态越来越与这句话的真义相接近多符合了,尤其是对待迷笃了三十多年的书法事,人书互养的体会越发深刻了。这或是职业的生涯到了“老之将至”;或是经历了“而立”、“不惑”,多了些遭遇、历练及修养所获得的省悟。反正生命有了进入“天”的自然状的感觉,虽然没那么彻底,的确少了不少“非分”的想法。

  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是两种不同的学理支配下的文人处世行为方式,前者是道家的,后者是儒家的。儒家讲的更多的是为生命个体提供一套入世、治世之术的话,即激励人积极争进奋斗的学术;道家所言则为生命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、解脱的法则,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。长期以来,“出世”被认为是消极的,“入世”被认为是积极的。我以为这是对老庄哲学的最大误读。“出世”和“入世”在处人及事待物方式上正好趋向两极。出世讲急流勇退,退一步海阔天空,做人低调,心态平常,有平民意识,关注弱势,不欺隐,不虚伪,顺其自然,不多非分欲望,按照本来的样子生活,做乐意做的事。所以,有出世心态的人活得放松,活得快乐,活得坦荡,活得充实。****曾提倡“慎独”,出世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“慎独”。如:老子曰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;“知其白,守其黑”;“知其荣,守其辱”。如果仅仅引申从做人的道理讲,不能只知道自己雄强的一面,要能守得住自己弱点和软肋;不能只知道白天冠冕堂皇,还要把握黑夜独处时不做荒唐事;不能只知道荣耀风光而得意,还要守得住不因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而被耻辱。倘若我们的每个职业场上的人都能如此,表里一个样,昼夜一个样,显隐一个样,前后一个样,八小时工作之余都有高雅乐趣的事可做,而不去做害人的事,贪赃枉法行为则会少得多。由此可见,说“出世”是消极,实在冤死了老庄。由于道家更加切合贴近个体心性和灵魂安泊问题,也就更加切合贴近个体的生活现实和生存状态,从而对中国人的生命态度影响至大。鲁迅说过: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。其实,老庄哲学美学成为中国的最高审美理想,不仅是在艺术中体现,也是做人的最高境。

  “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”,实际上和冰心老人家的那幅祖传联语“有为弗有为,知足不知足”说的道理是一样的,有所为有所不为,有所知足有所不知足。人生在世,要做的和想做的事情很多,可是,人的精力和时间又十分有限,只能在生活、术业的截取、舍得中作出有截有取、有舍有得的选择,这种选择往往不是人生路径事先预设好的,而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。当下像我这样年龄的或比我年龄大的人,成长经历走上了书法的路,大多数是偶然的,不经意的。而且有一种现象,有若“六一居士”说的那样,在壮年的时候,抛却了其它的嗜好,一意于书法作孤诣,好而知,知而能,能而专。

  在古人的眼里,书法是“小道”“小技”的行当,故有“壮夫不为”说法。

  其实,“壮夫不为”这句话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,若作情境还原,今人值得玩味。在那个男权一统天下的时代里,在英雄主义的时代里,“壮夫”,应该指的是男子汉味足的人、是有英雄气概的男人、是为官从政有作为的人,亦指习武之人,但不是一介鲁莽的武夫。尚武、尚文,并而重之,历代演习,仅有轻重之别,绝无“惟武不文”、“惟文不武”的时代,且习武、习文,文武双全又是历朝历代文人士夫们的理想追求。“不为”,是说不刻意去作为,用今天的话就是没有做职业书法家的想法。古人于书法言“不为”,其实不是真的不为,而是读书人置身“文房”用毛笔书写行为,成为每天生存的基本方式。因为唯一的书写方式和科举场上的需求,古代文人差不多人人都能写得一手像模像样的好字。即便有像陈沣、龚自珍之流因为“写不好字”而在科举场上屡遭挫败,不过是写出来的字不合科举的时宜,若放到今天的书法圈里,或许也能称得上书体别样有个性的书家。

  古代没有职业书法家一说,所设立的学馆、书院、画院,都不是专门培养书法家的学府学堂,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审美活动,往往是和文事、画事、科举之事连在一起的。如果说古代有那么多令今人仰慕的书法大家,他们是在实用的立场上做着寻美抒情的事情,或是意在作文,或是为了附丽于绘画,或是为了科举的成功而不经意形成的。文章乃经国之大业,绘画有“兴成教化”之功,科举乃仕途的角逐场,这些都是入世的事业,而“壮夫不为”的雕虫小技的书法是“衬物”。难怪乎我国一向把书法视作文人的大褂子,“大褂子”即外套,即礼服,不可缺少,但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在朝为官者,视之为余事,国难当前时,为了尽忠报国,须当弃笔从戎;在野为文时,则把书法当作正经八百的事来做,书法是自娱自乐的工具,是调心和情的手段,是精神的避难所,是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。以此心态作书,可谓出世的心态:心中了无碍物,无甚接功近利的牵扯挂念,少了许多框框调调的拘谨羁绊,散诸怀抱,纵其性情,不期然而然,无为而为,所显示的是书法艺术的“本体价值”。由此见得,古代被称为书法家的人之于书法,几乎都是以出世的心态做着这件入世的事情。

​三

  今人的书法活动与古人的情境区别很大。书法在悄悄萎缩它的广泛实用性的同时,却在审美的境域里逐步走上了专门化、职业化。世界的、全国的、省、市、县的各级各类的书法专门组织机构多多;从少儿到老年、从小学到大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的出现;林林总总、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赛活动络绎不绝;各种书法专业报刊的相继问世;各种传媒对书法的人与事的关注;书法拍卖、义卖及无序的市场交易;国内外书法搭桥、经济唱戏的交流活动,等等,等等,使得从事书法的人(所指是能系生命价值于书法的人,不论职业的,还是业余的),在对于书法艺术的本体“入之愈深、进其愈难,其所见愈奇”的同时,也受到了诸多的诱惑:职务的诱惑、学历的诱惑、名誉的诱惑、孔方兄的诱惑……,书法成了入世的行业。

  说实话,搞书法的人其实是苦行僧。这里所说的苦行僧,是指我们很多已经被称为“书法家”的人,入世是其生命的主流,很难超然地对待得失,明明知道需要天分,却偏偏那么执著,“书法家”的名分成了一辈子甩不下的包袱。虽然投入了连自己都无法计算的时间和精力,但不清楚能搞出什么名堂?虽然体验了“笔成冢”、“池尽黑”的艰苦岁月,但还是没有方向地继续走,而且并不知道前面还要走多远,并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的停歇下来。那是真苦--心累且苦。如此执迷不悟地“苦行”,正是缘自对于书法抱以入世的心态而为之,以“超我”的“社会原则”行事,显示的多为人的“社会价值”却不自知,所忽略的是以“本我”的“娱乐原则”从事书法,无法理解“书以养人,人可养书”的内源互动的潜规则,自创的书艺缺失了“本体价值”却不自明。当然,那些为了生存,为了更好地生存,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以检验的书法人们,他们努力地去展览、去获奖,这是无可非议的;那些取得书法正果且能受到社会青睐的书法人们,获得社会的“润笔”犒赏,“君子敛财,取之于道”,也是无可指责的,当代书法事业或许因此得到发展、繁荣。但是,如果把书坛视作名利的角逐场,勾心斗角,伤心劳神,甚至搭上本不该早逝的生命,那就不值得了。

  “入世”与“出世”作为两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,看似截然不同,实则相互补充,融于一体,最好的法门就是“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”。书法本来是一所宁静的港湾,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被惹得如此烦躁?只怨我们没能做到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,因此在得失面前始终是拿不起、放不下。我们书法人须当觉悟!像《潇洒走一回》唱的那样:“红尘呀滚滚,痴痴呀情深,聚散终有时,留一半清醒,留一半醉,……”。说白了,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、幸福指数的同时,显示出有益而无害于他人的生命精神。

  2009年7月14日于巢湖开心居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傅爱国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